大蝌蚪小青蛙实景展现,让学习真实发生
——昆明市初中生物教研活动在我校举行

  昆明市初中生物教学研讨会,于2019年5月16日下午在我校诚苑一楼阶梯教室举行。昆明市初中生物教师现场观摩研讨了这两节公开课。本次教学研讨会分为课堂教学展示、讨论评课及总结分享三部分。

  第一节公开课由云大附中星耀校区的王丽丽老师讲授《激素调节》新课。本节课知识点繁多,内容抽象,且对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有较高要求。王老师选择大胆创新,尝试了新的教学方法。

   

  王老师用自己的甲状腺功能化验单与学生聊起了自己最近的身体状况,让学生感受到了微量的激素对人体的巨大影响,并由此巧妙地引入了课题“激素调节”。在讲解激素对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时,王老师打破常规,以探究甲状腺激素功能的实验为核心,将科学探究的方法贯穿其中。与以往先做实验后看结果的方法不同,王老师将自己辛苦三个月的实验结果(由同一卵块发育而来的蝌蚪和青蛙)通过实物呈现给每一位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看到的实验现象推测王老师实验探究的问题,并通过小组讨论设计还原王老师的实验过程和方法。


  通过甲状腺激素功能探究实验,王老师既讲清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研究激素功能的方法,又让同学们直观地看到了甲状腺激素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在讲解胰岛素和生长激素对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时,王老师又利用趣味易懂的微课、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让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浅显易懂。

  第二节课由我校杨奇老师展示《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新课。杨老师以生活中的现象“紧张的时候想上厕所”迅速引起学生共鸣,从而引出尿是怎么来的这一问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和已有认知,尝试去解决这一问题,充分激发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学习泌尿系统的组成及肾的内部结构过程中,杨老师通过引入关于尿液形成与肾脏研究的科学史,从而轻松将泌尿系统的宏观组成过渡到肾的内部显微结构。从宏观到微观的认知方式,贴合了初中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利用血液在流经肾单位过程的演示实验,验证学生对于血路的分析,同时让学生直观感受血液经过肾单位后形成尿液的过程。在探究肾小球和肾小囊的过滤作用过程中,短暂的4分钟小组模拟实验,通过亲自动手体验,感悟血液流经肾小球过程的变化,让学生还原微观状态下血液流经肾小球的过程。同时,通过分析“失败”的实验过程,让学生感悟到肾小球发生异常时的症状。


  “在此过程中,哪些结构起到关键作用?起什么作用?它们有何特点?”三个小问题引导学生逐步认同“人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的观点。在探究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过程中,通过原尿和尿液的成分分析,让学生理解尿液形成过程中肾小管的关键作用。以一简短小视频高效、形象的总结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最后杨老师以三个问题“排尿是对水的一种浪费吗?排尿有何意义?每天如何合理补水,维持平衡?”来将整堂课升华,让学生拓展课外知识的同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王老师和杨老师用心备课、乐于钻研、勇于创新,在教学中不断推陈出新,开拓教学思路,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让生物课堂变得更加有趣、高效。



  活动第二阶段由昆明市教研员张玉代老师主持评课。王丽丽老师和杨奇老师分别讲述自己的设计思路和课后反思。学校教科室主任何刚老师点评:王丽丽老师打破常规课堂模式,用实验结果为导向来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性实验,还原老师三个月的实验过程,让学习真实发生。杨奇老师精心制作的肾小球、肾小囊过滤模型,让学生亲自动手模拟血液过滤形成原尿的过程,充分展示了学生动手、动脑的体悟式课堂。何老师强调,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为应付学业水平考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将知识生活化。对于教师而言,通过设计科学实验、模拟实验、制作教具等活动,不断思考、创新,以此来防止职业倦怠,同时提高专业素养。


  张玉代老师总结:今天这两节课老师用心,学生“牛”,用铁的事实说明生物是一门科学课,是真正的理科。王丽丽老师的科学探究实验,杨奇老师的肾小球、肾小囊模型制作、血液流经肾单位演示实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老师的智慧和用心。最后,张老师期望这两节课能够抛砖引玉,让更多的老师融入自己的想法,不断改进科学实验,制作更加完美的教学模型,形成健康向上的教学氛围。


  本次研讨活动引发我们对新的教学模型和教学方法的激烈讨论。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将课本中的技能训练做强做大,将科学史巧妙穿插到课堂中,最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从多角度探索真实、有效的课堂,让学习真实发生,让学生解决真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最终实现“做中学”。